▲欧阳惠卿(年7月生),首批全国名中医,第一批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顾问。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彭某,女,42岁,年1月15日初诊。
01
主诉:反复双下腹刺痛4个月
病史:近4个月反复下腹刺痛或坠痛,多为同房后出现,有时伴腰痛。带下量多,偶阴痒,大便偏干,小便调。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月3日,5天净,量如常,痛经(-)。孕4人工流产1药物流产2顺产1。舌淡红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活动受限,无明显压痛,双附件区见异常,轻度牵拉痛。
02
中医诊断:妇人腹痛
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证型:脾虚湿盛,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患者下腹疼痛4月,未及时就医诊治,病程较长,白带量多,腹痛多为同房后出现,伴腰痛,舌淡红有瘀斑、苔白,脉细弦,辨为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治以健脾化湿,行气化瘀止痛。
处方:薏苡仁30克、莱菔子30克,茯苓20克、拔契20克、丹参20克,厚朴15克、茵陈15克、佛手15克、救必应15克,、法半夏15克,,木香(后下)10克,甘草6克。7剂,每天1剂,水煎服。
同时予以复方毛冬青灌肠液ml保留灌肠,每天1次;双柏油膏克外敷小腹或双少腹,每天1次;TDP频谱仪热疗,每天1~2次。以上外治法经期停用,经净后续用。
03年2月5日二诊:下腹疼痛较前明显好转,末次月经1月20日,5天净,量如常,腰酸(+),大便干好转,小便正常。舌暗淡、苔薄,脉细弦。辨证:湿热血瘀。初诊方去木香、莱菔子、法半夏等行气消胀之品,加麦芽30克以消食。7剂,每天1剂,水煎服。外治法续用,经期停用,经净后续用。年3月12日三诊:下腹疼痛改善,但同房后加重,现以腰酸为主,白带水样,便结。末次月经2月26日,5天净,量正常,血块(+),痛经(+),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辨证:气滞血瘀,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处方:蒲公英30克,枳壳、拔契、茯苓各20克,厚朴15克,木香、升麻各10克,甘草6克。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停用外治法。年3月26日四诊:末次月经3月24日,量如常。偶发下腹疼痛,腰骶坠胀,矢气多,便秘。舌淡、苔微黄,脉细滑。辨证:气滞血瘀挟湿热,治以行气化瘀、清热除湿。处方:马齿苋、蒲公英、薏苡仁各30克,拔契、枳壳各20克,厚朴、佛手各15克,大黄、三七、木香(后下)、蒲黄各10克,甘草6克。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年4月27日五诊:末次月经4月22日,未净,量比上月增多,血块减少。双下腹疼痛及腰酸痛较前缓解,服中药后易嗳气,干呕,纳较差,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辨证: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消胀、清热化瘀。处方:蒲公英、莱菔子、薏苡仁各30克,救必应、佛手、枳实、厚朴、法半夏、大黄各15克,木香(后下)10克,砂仁(后下)、甘草各6克。15剂,每天1剂,水煎服。......年7月2日七诊:偶有同房后腹痛,末次月经6月14日,量稍少,4天净,白带少,大便时见黏液,易抑郁,睡眠较前好转。舌暗红、苔白腻,脉细弦。辨证:气滞血瘀。守六诊方,去代赭石、莱菔子、枳实、海螵蛸,加谷芽30克,柴胡15克,远志10克,白花蛇舌草、丹参各20克。7剂,每天1剂,水煎服。如法调治半年,患者已无下腹刺痛或坠痛,同房后腹痛消失,无腰痛。带下正常,无阴痒,二便调。妇科双合诊查体无子宫颈抬举痛,无子宫体压痛,无附件区压痛。病人对疗效满意。随访3月,下腹痛、同房后腹痛、腰痛、带下异常等症状均没再出现。04
关于盆腔炎症状的最早记载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其后《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曰:“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喜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欧阳教授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均有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的病理基础。缘起气机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经行产后、房事后血海空虚、正气不足以致风寒湿热、虫毒之邪乘虚内侵,与血互结,气血受阻,加重瘀血阻滞胞宫、胞脉、胞络,正虚邪恋,故致腹痛持久难愈。因此,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故欧阳教授将行气活血作为基本治法,贯穿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兼顾标本缓急。
方用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木香、厚朴、佛手、莱菔子行气止痛;枳实、厚朴消胀止痛;拔契祛风利湿、解毒散瘀,活血而不动血;救必应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行气止痛;三七、丹参活血化瘀;大黄清热化瘀。诸药合用,补虚泻实,补而通之,共奏健脾祛湿、行气活血之效,使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痊愈。
欧阳教授指出,相当一部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都存在胃肠方面的问题,如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改变、胃痛胃胀胃反酸等不适。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尤其病程较长者,由于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了免疫力下降,对应外界的抵抗力下降。这些易出现胃胀气、胃痛、胃反酸、泻的患者,处方用药时应避免滑利之品,如车前子、冬瓜仁等,可用车前草替代。相反对于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造成的肠黏连,导致肠蠕动功能下降而便秘者则可用这类滑利之药以滑肠通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cvmuc.com/zcmbzl/94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