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性改变,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治疗不恰当而使病程迁延所致,但也有部分起病缓慢,无明显急性盆腔炎病史,其发病特点是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多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因抗生素易耐药和不良反应大,手术治疗易留后遗症,故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有关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2-4]证实了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经济。本研究收集了近37年来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慢性盆腔炎的针灸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腧穴运用规律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处方使用腧穴共89个,包括十四经穴78个和经外奇穴11个,总使用频次次。按照使用频次和支持度排名前10位的腧穴见表1,其中经外奇穴使用情况见表2。
2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见表3。腧穴配伍项集最常见为“关元→三阴交”,支持度提示关元和三阴交同时出现在条处方中的频率为55.1%;而置信度提示三阴交出现在含有关元的处方中的频率为81.4%。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以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之间的配伍为主,尤其重视三阴交与其他诸穴的配伍。
3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见表4。针灸处方各部位选穴的频次和频率、用穴个数和用穴频率以及排名前10位的具体腧穴名称和频次。结果显示:胸腹部腧穴的使用频率和用穴频率最高,分别为45.8%和39.3%。
4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见表5。各条经脉腧穴的频次和频率、用穴个数和用穴频率,以及排名前10位的具体腧穴名称和频次。根据阴经与阳经的分类,将其使用频次比上腧穴总使用频次计算得:阳经、阴经总使用频率分别为40.4%、51.5%。其中,使用频次位居前4位的经络依次为任脉、膀胱经、脾经、胃经。
5特定穴关联分析
见表6。慢性盆腔炎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特定穴为主。表7显示各类特定穴使用频次,用穴个数及各类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腧穴名称及其频次。结果显示: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募穴和五输穴。交会穴的使用从经络来看,主要以阴经穴为主,其使用频次为次,占交会穴总使用频次的82.8%;从部位来看主要以胸腹部为主,其使用频次为次,占59.9%。募穴中以关元和中极使用频次最高,分别占募穴总使用频次的50.0%、41.1%。五输穴中以合穴使用频次最高,占71.7%(/),其次为输穴,占22.1%(50/)。
讨论
1.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选穴规律
1.1临床选穴符合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特点
慢性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夹杂。故治疗原则为清热渗湿利水,益气活血化瘀。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用腧穴有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穴、足三里、气海等。三阴交属脾经穴位,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很好的疏肝健脾补肾的作用;关元、中极属任脉穴位,均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关元能补益元气,养血活血以调冲任,中极的活血利水作用佳;子宫穴疏通局部经气,而足三里、气海为全身强壮要穴,具有很好的益气活血化瘀作用。可见,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所选腧穴均以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利水渗湿为主,符合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特点。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选用经络中,使用频次位居前6位的经络依次为任脉、膀胱经、脾经、胃经、肝经、肾经。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阴经之气血,而《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即任脉受损,气血不调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之一,故取任脉穴以调节全身阴经气血。肾主生殖之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气血,为后天之本;肝主调畅气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肝郁肾虚脾虚,气血不调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之一,故取肝脾肾经穴以疏肝健脾,补肾调气血。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病治阳”,针刺背俞穴可治疗脏腑病症。而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部的第一侧线上,故治疗多取此经。胃主受纳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又阳明经多气多血,故取胃经穴以益气养血。可见,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所选经络亦符合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特点。
1.2重视局部取穴,循经取穴
本研究亦发现,选穴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其次为下肢部和背部,其中,胸腹部以下腹部的任脉、胃经、肾经腧穴为主,下肢部以脾经、肝经、肾经腧穴为主,背部以腰骶部的背俞穴和八髎穴为主。此外,结合神经节段性支配关系分析[6],支配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神经主要来自L1-L3和S2-S4节段,而肾俞、大肠俞、白环俞等腰部穴位和关元、中极、归来等腹部穴位分布在L1-L3节段神经支配区内,八髎穴、中膂俞等骶部穴位和三阴交、阴陵泉等下肢穴位分布在S2-S4节段神经支配区内。选取腹部和腰骶部腧穴通过腧穴定位和相应神经节段支配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腧穴近治规律,而选取下肢部腧穴则通过所属经络和神经节段支配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腧穴远治作用。
1.3重视特定穴的运用
在特定穴关联方面,特定穴使用频率远超非特定穴,其运用以交会穴为主,尤以下腹部居多,其中,阴经交会穴使用较频繁。交会穴是经脉互通脉气之处,选用下腹部的阴经交会穴以调和一身阴血,同时也体现了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局部配穴原则。背俞穴常用肝俞、脾俞、肾俞,募穴多取关元、中极,而慢性盆腔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涉及冲任二脉,上述穴位的选取不仅体现了脏腑辨证取穴原则,也体现了前后配穴中的俞募配穴原则。五输穴中以合穴、输穴最常用,其中,输穴为太冲和太溪,太冲、太溪亦为肝经、肾经之原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可治所属经脉脏腑病。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因此,具有或清或滋或补或泻该脏腑的作用。可见,特定穴的运用中,特别重视交会穴配穴、局部配穴和俞募配穴。
2.问题与展望
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本研究未对纳入文献进行统一的文献质量评价。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数量逐渐增多,但其研究质量普遍偏低,故可能因为纳入文献质量的参差不齐而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今后应积极开展研究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保证文献质量,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更多可靠且具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
第二,本研究结果仅提示了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的使用特点,而针灸疗法种类很多,应积极研究除体针以外的其他针灸疗法,如耳穴、腹针等。
第三,本研究结果为所有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灸法、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临床选穴规律,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开展针对不同针灸疗法的临床选穴规律的研究。
第四,本研究仅纳入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未对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古代文献进行整理,故应总结分析古代针灸治疗此病的特点及运用,以进一步完善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案。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代临床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腧穴运用特点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可为针灸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慢性盆腔炎的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文节选自《中华中医药杂志》,年08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选穴规律》。
点滴状白癜风丹芪偏瘫胶囊零售价格得多少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cvmuc.com/zcmbyy/93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