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直性脊柱炎(AS)主要累及中轴关节,青年男性高发,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工作,甚至造成残疾的疾病。但是在临床常会造成漏诊、误诊,而致疾病进展。影像学方法在AS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黄慈波教授在近日接受“风湿界”专访中,对于临床造成AS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以及不同影像学技术在AS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了详细介绍。
风湿界
强直性脊柱炎(AS)在临床常会造成漏诊、误诊,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黄慈波教授
强直性脊柱炎(AS)是风湿免疫疾病中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对AS易造成漏诊、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首先,是易将AS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混淆。最早AS和类风湿关节炎同属于一种疾病,被称为中轴型类风湿关节炎;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才单独分出来。但是很多医生还是会按照中轴型类风湿关节炎来治疗。从受累关节来看,AS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腰椎、胸椎、颈椎,而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侵犯双手小关节。从实验室检查指标来看,AS绝大多数为类风湿因子阴性,而类风湿关节炎更多会是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抗CCP抗体、APF、AKA阳性,在AS是不多见的。90%的AS患者HLA-B27阳性,遗传几率可以达到50%~90%,这一遗传趋势显著高于类风湿关节炎。
因为骨关节炎常会有腰椎、颈椎、胸椎的骨质增生,造成腰疼颈疼,甚至压迫神经和肌肉,造成僵硬、活动受限,所以也需要与AS进行鉴别。两种疾病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在疼痛和晨僵缓解方面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AS是夜间的炎性痛,表现为休息疼痛加重甚至半夜疼醒,早晨起来有明显的晨僵,可以达到半个小时以上;而骨关节炎相反,为越劳累越疼,久站、走路多加重疼痛,休息之后才能缓解下来,骨关节炎也有晨僵,但是在活动几分钟后就能得到缓解。另外,骨关节炎没有关节外表现,而AS会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口腔溃疡、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韦伯氏病等关节外表现。
造成误诊、漏诊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于影像学检查在AS诊断中应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AS的诊断中,影像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骶髂关节的X线片或者CT或者磁共振来判断是不是有骶髂关节的水肿、炎症破坏或者虫蚀样病变。
另外,在女性患者,还常有一些因腰骶疼就诊妇科,被误诊为盆腔炎。
风湿界
X线和CT是诊断AS的主要影像学手段,而近年来提出了MRI在AS中的应用。在AS的诊治中,MRI与X线和CT的应用有什么不同?
黄慈波教授
掌握AS的影像学改变对于临床医生诊断AS至关重要。X线片是诊断AS的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其表现可分为4期:⑴关节轻度水肿,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宽,少数也会有关节间隙变窄;⑵关节面不光滑,可见囊性变;⑶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缘变成锯齿样;⑷关节面完全融合。这4期改变是强直性脊柱炎年诊断标准中最主要的条件。
年以后,CT检查也被纳入到AS早期诊断中。与X线比较,CT可能会发现更早期的更精细的病变。
年以后,磁共振(MRI)逐渐被应用于AS的诊断。年欧洲AS的诊断标准正式将MRI列入了早期AS诊断。MRI对早期AS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发现非常早期的关节炎症改变——骨髓水肿。而X线和CT均无法发现这一早期特征性变化。此外,还有另两方面改变早期关节炎症导致关节面结构改变,例如非常细微的关节面的破坏和毛糙,以及早期和中期AS的典型修复病变表现——脂肪垫填充,即脂肪穿过病变部位的骨头,充填在骨膜下,造成骨髓充填的改变,这两方面改变也仅在MRI下可以观察到,X线和CT无法反映这两方面的改变。患者可能已有明显的疼痛和晨僵,但是X线和CT检查未见异常。
虽然B超也能探到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脂肪垫的发生和沉积、早期的炎症改变,但是对于AS的诊断价值偏弱。不过在康复恢复的过程中间,B超能更早地发现一些早期恢复的病变,因此对于临床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在对于颈椎、胸椎、腰椎的改变,X线和MRI要优于CT;而对于外周关节,例如膝关节、踝关节,三种检查方法无大的差别。
投稿发送至RP
high-med.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cvmuc.com/zcmbyy/947107.html